一缕阳光透过窗户,温柔地落在孩子们沾满彩泥的小手上。今天,中班的活动室里格外专注,陈老师正带领着一群小艺术家,用稚嫩的双手和斑斓的彩泥,复刻承载着家乡记忆的“江宁彩虹桥”。
指尖触摸家乡印记
活动伊始,陈老师并未急于分发泥团。她先通过一张张生动的照片和一段简洁的动画,将横跨碧水的江宁彩虹桥“搬”进了教室。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:“老师,我妈妈带我去过!”“看,好多颜色,像彩虹糖!”陈老师顺势引导:“这座漂亮的桥就在我们江宁,今天,我们就是小小建筑师,用彩泥把它变出来!”
巧思妙手塑桥魂
创作环节是想象与技巧的共舞。陈老师清晰示范了核心技法:如何把泥块“揉搓”成粗壮的桥墩,如何“压扁”泥片形成宽阔的桥面,更用“搓长条”与“捏拱形”的趣味口诀,引导孩子们塑造出彩虹桥最具标志性的弧形拱顶。她俯身穿梭在孩子中间,轻声点拨:“桥墩要稳稳的哦,像大力士的腿一样。”“试试把彩虹条轻轻弯一弯,瞧,漂亮的拱门出来啦!”朵朵兴奋地展示:“老师,我的彩虹桥有粉色和蓝色,比真的还好看!”
童真作品里的家乡情
短短几十分钟,工作台上“长”出了一座座独一无二的彩虹桥。乐乐自豪地介绍他的“彩虹双层桥”,桥面上还点缀着“小汽车”;瑶瑶则细心地在桥墩旁“种”上了绿色橡皮泥捏的小树苗。每一座小桥,都是孩子们对家乡地标的独特解读和童真祝福。
陈老师在活动后分享道:“泥工不仅是锻炼小手肌肉的游戏。当孩子们指着自己捏的桥说‘这是我们江宁的’,那份对家乡的认知和自豪感,正是活动最珍贵的收获。”
这场名为“江宁彩虹桥”的泥工之旅,远不止于技巧的学习。当五彩的泥巴在孩子们手中被赋予形状与意义,家乡的地标便不再只是远方的风景,而化作一份可触摸的童年记忆。孩子们指尖流淌的不仅是斑斓的彩泥,更是对“家乡江宁”最初也最鲜活的认同印记——一桥飞架处,童心筑乡情。